最近,宋大妈最近总念叨:"腿沉得像灌了铅,眼皮沉得抬不起来,早上起来嗓子眼黏糊糊的,痰吐不完,舌苔厚得像裹了层浆糊,大便冲三遍还挂马桶……"去看中医,大夫说她这是湿气缠上了。
其实对付这种浑身发沉的湿气,老祖宗早留下了一味宝贝中药——茯苓。茯苓是一种菌类,看着不起眼,却是中医手里的"除湿一把手",从头到脚的湿气都能管,还性平不伤人,难怪家家户户厨房里总备着点。
茯苓
一、茯苓有多厉害?看两个"神奇案例"
一位小伙子才21岁,头顶秃了块硬币大的地方,愁得头发掉得更多了。找名医岳美中看,就开了一味茯苓,剂量比平时大些,让他每天煮水喝。俩月后再见他,秃的地方竟冒出了小绒毛!
这是因为小李的脱发不是肾虚,是湿气顺着头皮往上冒,把发根侵蚀了。茯苓能把头顶的湿浊往下引,顺着小便排出去,发根没了潮气,自然就长回来了。
再说说我二姨的水肿。她一到阴雨天,脚踝就肿得像发面馒头,按下去一个坑半天起不来。中医让她用茯苓配白术煮水喝,喝了不到一周,袜子口的勒痕就浅了。原来茯苓能除湿利水,既能补脾气,又能把水液导出去,水肿自然消了。
二、茯苓的6大本事,全是咱们日常用得上的
1、头上的湿:止脱发、清头目
湿气往头上跑,会让头皮发油、头发大把掉,还总觉得头沉发懵。茯苓能把湿气往下"拽",让头顶清爽。
2、身上的肿:消水肿、轻体重
好多人明明吃得不多,肚子却鼓鼓的,一按软软的,这不是胖,是湿气囤在肚子里了。茯苓配陈皮煮水,陈皮理气化痰湿,茯苓健脾利水湿,喝一段时间,肚子就会觉得松快不少,体重也可能轻个几斤(不是掉肉,是排了水)。
3、嗓子的痰:化黏痰、清嗓子
总觉得嗓子里有痰,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?这是湿气在嗓子里"熬"成了痰。茯苓配半夏、陈皮(就是中成药二陈丸的底子),能把黏痰稀释后排出去,嗓子恢复清爽。
二陈汤
4、拉肚子:固肠胃、止稀便
脾虚夹湿的人,吃点凉的、油的就拉肚子。茯苓是既能补脾胃的气,又能把多余的水湿收住。含有茯苓的中成药四君子汤、六君子汤(中成药六君子丸)、参苓白术散等,都有健脾止泻功效。家里有小孩的,把茯苓粉炒黄了拌进粥里,健脾又止泻,比吃药放心。
图片仅供参考,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
5、尿频尿急:通水道、护膀胱
有些中老年朋友总跑厕所,刚想尿,尿起来却滴滴答答,总是尿不尽,这往往也是水湿排泄不畅,茯苓能利水渗湿,让水湿从小便顺利排出。如果搭配点栀子煮水,连尿路感染引起的灼痛都能缓解。
6、睡不好:安心神、助睡眠
现代人压力大,很容易失眠,要么躺到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,要么很早就惊醒了。茯苓既能补脾祛湿,又能宁心安神,用它配大枣、粳米煮粥,或者服用含有茯苓的归脾汤(中成药归脾丸),都能帮助你安神助眠。
三、茯苓这么吃,简单又管用
1、茯苓健脾粥:茯苓+山药+大米一把,煮到山药软烂。早上喝一碗,一整天都觉得身上轻快,适合像宋大妈那样总觉得累、身体感觉沉重乏力的人。
2、茯苓化痰茶:茯苓+陈皮,加水煮20分钟。陈皮燥湿化痰,茯苓能利水,两药搭配,适合痰湿重、大腹便便、舌苔白厚、嗓子里总有痰吐不完的人。
3、茯苓安神粥:茯苓+大枣+粳米,煮至所有材料软烂黏稠。这两味中药有健脾祛湿,养血安神的功效,适合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多梦、精神不振、脸色差的人。
茯苓安神粥
四、茯苓的禁忌:这2类人别随便用
❌肾虚(表现为腰膝酸软、遗精滑精)或气虚下陷(如脏器下垂、久泻脱肛)者慎用。
❌拉肚子拉脱水的:茯苓是排湿的,要是拉得浑身没劲、口干舌燥,得先补水,别忙着用它。
茯苓不易溶解于水,建议打碎或切片煮,成分更易释放。
(注:文中涉及药材搭配,仅供参考,建议根据个人体质调整加减。)
辽宁配资平台叫什么名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