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何以山文?这是每颗向往成长的心灵,对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好奇叩问。在这里,有“1234567”人才培养模式的匠心育人,有校企携手铺就的就业坦途,有热血浇灌的担当故事,有产教融合迸发的创新活力,更有老中青教师接力传承的教育热忱。
“何以山文”专栏,将带你走进山文的日常与深处。从课堂到职场,从校园到社会,我们用真实的故事、鲜活的细节,拆解这所学校的育人密码,见证每一份成长的力量。
一起读懂山文——这里不止有知识的传授,更有梦想的扎根与绽放。
大众网记者 曲顺 青岛报道
在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校园里,有一种温暖穿越时光、接力传递——从2020年至今,5899名师生挽袖献血2257840毫升,相当于564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;从紧急献血挽救危重患者,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点燃生命希望,一个个青春身影用热血诠释“担当”二字,让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在校园里落地生根。
生命接力:00后学子的“青春勋章”
2025年2月28日,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的采集室内,智能制造学院2022级学生林千松安静地躺着,血液顺着导管流入分离机。4个多小时后,这份带着温度的造血干细胞被送往远方,将为一名两岁血液病女童续写生命篇章。作为青岛市第222例、莱西市首位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这个菏泽男孩轻描淡写地说:“这是送给自己最好的毕业礼物。”
故事要从2023年说起。一次献血时,林千松听说中华骨髓库能挽救白血病患者,当即登记入库。2024年9月,当青岛红十字会告知配型成功时,他毫不犹豫答应:“能救一个人,太值得了。”为说服担心的父母,他特意查资料科普捐献原理;为保证身体状态,他坚持锻炼、规律作息,顺利通过体检。在校期间,这位学生会干部还组织过两次百人规模献血活动,用行动带动身边人——“希望更多人加入,让公益常态化。”
热血涌动:校园里的爱心“接力赛”
“献血救人,是年轻一代的光荣。”这句话出自河北秦皇岛学子刘佳旺之口。入校一年多,这位大二学生已献全血3次共1200毫升、血小板7次,累计10次踏上献血车。起初父母担心“过度献血伤身体”,他耐心解释科学依据,如今家人成了他的支持者。“看到血库告急的消息,就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。”从第一次献400毫升时的从容,到后来主动申请献血小板的坚定,他用行动证明:青春的热血,本就该为生命沸腾。
这样的故事在山文并非个例。2024年12月,三名学生因紧急献血挽救危重患者,获赠“热血丹心 大爱无疆”锦旗;2025年3月“学雷锋进校园”活动中,学子们一天内完成67人次献血、29例造血干细胞采样;6月“世界献血者日”活动现场,王航川、张宇、于惠怡等同学纷纷挽袖,有人累计献血1200毫升,有人完成了人生首次献血,更有同学在朗诵《无偿献血,大爱无疆》时眼含热泪——他们知道,每一份血液背后,都是一个等待希望的家庭。
育人为本:让担当成为青春底色
“这些孩子的善举,不是偶然。”学校董事长李京平的话道出背后深意。多年来,山文始终将“社会责任”融入育人全过程:把无偿献血作为“五育融合”的实践载体,通过思政课案例教学、志愿服务学分认定等方式,引导学生理解“生命至上”的意义;组建红十字志愿者分队,由刘佳旺等12名优秀学子担任骨干,常态化开展献血知识宣讲;连续三年获评“山东省无偿献血组织表现突出学校”,2024年献血量位列青岛市高校第三,用制度保障让爱心持续传递。
从林千松的“生命接力”到刘佳旺的“十次献血”,从集体挽袖的温暖到个体奉献的坚定,山文学子用热血证明:青春的模样,从来不止一种。在这里,“担当”不是口号,而是融入血脉的信念——正如那些在献血证上按下的红手印,清晰而滚烫,映照着新时代青年最动人的模样。
辽宁配资平台叫什么名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